• 勤于探索 敢为人先

    勤于探索 敢为人先——访我校2003届优秀校友、极地邮轮总建造师尹海波校友 尹海波,1999年8月考入华东船舶工业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03年毕业后先后工作于大连船舶重工和招商局工业,从事船舶建造和管理工作,主持承担了中国第一代大型原油轮、第一代自主设计建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平台以及中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等十来个项目的建造管理工作。曾获得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船舶重工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 作为中国船舶建造的参与者,尹海波不断面临挑战和攻克难关。2017年起,他和他的团队走上了中国邮轮建造的不平凡之路。豪华邮轮,一向有海上“移动的城市”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之美誉,属于被造船界公认的“高附加值、高技术、高可靠性”的“三高”产品,融合了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建造难度之大超出我们的预期,融合了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是一种完全有别于现有船舶的新的船型,是我国目前唯一尚未攻克的高技术船舶产品,摘下这颗明珠是每一个造船人的梦想,尹海波带领其团队迎难而上,从技术攻关到施工管理、建造工艺以及配套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摸索和总结,走上了挑战碉堡之路。目前他与他的团队已经基本掌握了邮轮建造的一系列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走出了一条适应于中国邮轮自主建造的奋进之路,可以说,他们在此项目建造过程中踏出的一小步,推动了中国邮轮建造的一大步。 临危受命,勇赴征程 2017年初,招商局工业成功打破了豪华邮轮的建造的垄断市场,获得“4+6”极地豪华探险邮轮的订单。作为中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这个项目的意义非同一般,这是招商局集团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十九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精神,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的具体表现。然而,这颗造船业的明珠所带来的挑战也是非常巨大的:陌生的客船规范要求、工艺工法水平的空白、相应领域核心人员的储备不足,中国邮轮配套领域的匮乏等。在此情形下,尹海波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极地邮轮项目经理,组建中国第一个邮轮建造的设计、建造全方位团队。 面对挑战,迎难而上 邮轮建造之路显然不会那么简单,面对着重重困难,他没有退缩,而是凭借多年来的项目管理经验和一股子敢打善拼的韧劲,发扬年轻人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他所在的极地邮轮项目组一开始就提出了“党旗插在邮轮上”这一响亮的口号,聘请外国专家,组建攻关小组,引进了德国先进智能MIG焊接5mm生产线,突破了薄板焊接、SRTP设计、USPH、USCG、人员撤离、邮轮舒适度等人因工程设计瓶颈,全面满足邮轮高级别豪华型设计要求。在建造过程中,他们需要面对国外对技术和配套的封锁及种种刁难,他听得最多的是“你们没建造过邮轮,你们没有经验,得听我们的”,“我们卖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技术和专利,这就是我们价格贵的理由”,诸如此类的话反映了我国邮轮建造的现状,但也激励着这批年轻人不断进取的热情,他和他的技术团队每周六进行项目技术攻关会,每天晚上与生产的同志一起进行项目协调,计划安排……任何难点的攻关和技术的突破,只有参与的人才知道其中的心酸,在他所带领的邮轮建造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极地探险邮轮已经成功完成下水,目前在舾装码头进行着最后的舾装调试工作,离项目的成功交付又近了一步,安全、质量、进度获得了船东及业界的高度认可。目前项目建造进度在预定计划内有条不紊的进行,计划在8月份正式交付。 勇者无畏,砥砺前行 项目的顺利推进,代表着中国造船人已经走上了邮轮建造的路上,尹海波作为项目的管理者,深深感受到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努力,凭着一腔热血和满怀信心,无怨无悔的投入到这份事业之中,每天不是深入到施工现场,就是和其技术团队探索者技术攻关或者与船东及国外供货商进行着商务谈判,在他的带领下,极地邮轮项目成为了一支响当当的铁军。在项目推进的同时,他也清晰的认识到,邮轮的建造水平仍然在路上,我们与欧洲成熟的邮轮建造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放眼当下,首要之务是要按期保质完成极地探险邮轮,因为这艘邮轮的成功建造不仅会吹响中国造船人冲向邮轮建造市场的冲锋号,更是会增强中国邮轮建造信心和国内外邮轮业界对中国邮轮建造的认可,推动中国邮轮建造铿锵有力的稳健步伐。 中国的邮轮建造之路还很长,万里长征仅仅迈出第一步,但是不管前方的道路上有多少荆棘坎坷,只要把工作变成了事业,纵然再难也会无所畏惧,因为有一批心中有梦的中国船人!相信在他们的起步探索之下,“中国邮轮中国造”这一宏伟的目标必定会早日实现!(1804)

  • 抢占极地市场先机 为船海装备研发储备技术实力

    李志富,工学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9月进入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水动力学、舰船与海洋工程总体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担任2门专业主干课程《船舶流体力学》和《船舶操纵性与耐波性》的教学工作,同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以及流体力学著名期刊《Physics of Fluids》等多个国际SCI杂志的同行评议学者。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课题主要技术负责人参与完成国家基金项目、海军装备预先研究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等多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流体力学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和著名期刊《Physics of Fluids》等共录用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同时以第一申请人身份授权受理发明专利多项。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英国劳氏教育基金的支持下,江苏科技大学研究小组,围绕极地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基础理论,取得多项重要研究进展,并在流体力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系列研究成果,包括首次揭示了弯曲重力波布拉格共振对断裂冰层带海洋结构物水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开发了大尺度冰区航道内浮体水动力的快速近似计算方法等,为我国极地船海装备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也为勘探极地资源打开一扇天窗。该研究小组成员、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李志富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北极科学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针对北极特殊条件下的应用技术研究几乎接近空白。学校的研究成果颠覆了以往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极地非连续冰区脉动源扰动流场不存在显示积分解的观点。不仅改变了国际上人们对这一现象认知的偏差,而且找到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对我国船舶研究设计院所在极地船海装备研发设计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储备技术实力 为极地船海装备研发提供理论支撑从2016年开始,研究小组并联合国际团队,围绕极地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从基础理论着手展开研究,解决船舶及海洋平台等工程装备在极地冰区服役时的载荷及运动状态。 “在传统水动力学研究中,一般认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服役水域为无限开敞的自由表面。但是,北极的自然环境不同,北极尽管海冰已经开始融化,但是依然有冰存在。特别是处在冰区航道内的船舶,其自身所受水动力载荷随频率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极值。类似的水动力载荷振荡特性,对处在冰间湖内的浮式平台也有发现。”李志富表示,当浮体扰动流场产生的波浪传播至冰层边缘时,部分波浪能量会被反射,从而再次作用于浮体本身,如此反复,形成类似于完全封闭水域的波浪共振,进而诱导产生大幅水动力载荷,对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安全性构成极大威胁。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与开敞水域中波物作用不同,不论是冰区航道的船舶以及冰间湖内的浮式平台,还是断裂冰层带覆盖流场中的浸没结构物,其所受水动力载荷随频率均表现出振荡变化特性,在波浪入射场中更容易发生大幅共振运动。同时,科研团队首次揭示了弯曲重力波布拉格共振对断裂冰层带海洋结构物水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即:在stopping band内,物体的水动力特性基本不随两侧断裂冰层数目发生变化,而在stopping band外,随着两侧断裂冰层数目的增加,物体的水动力将随频率变化震荡更加剧烈。李志富告诉记者,研究小组以北极航道和极地资源开发应用为研究背景,经过大量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该研发团队在极地冰区波浪环境特征、冰区航道内船舶水动力性能、极地浮式平台与海冰耦合运动分析、冰区水下航行器流体性能评估方法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中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团队共计在流体力学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等发表SCI论文10余篇,在冰水池造波机构、运动测量机构、极地破冰船等方面受理、授权发明专利多项。 2、加大产学研用合作 抢占极地新兴市场先机 “我们的研究不仅改变了国际上以往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极地非连续冰区脉动源扰动流场不存在显示积分解的观点认知的偏差,而且找到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同时开发了多套冰区流场水动力数值分析方法,如:冰区航道、冰间湖、断裂冰层带等,对船舶研究设计院所在极地船海装备研发设计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志富说,学校以该学科方向学术成果为依托,以“Polar Hydrodynamics: wave/ice/body interactions”为主题,在国内外多所涉海高校进行了学术宣传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如今,虽然我国极地研究个别领域有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尚未形成稳定的前沿研究团队。而且,很多核心装备还是依赖国外进口。极地的开发与挺进是一个系统的战略工程,涉及进入、探测、运输、冰区管理、平台供应和应急救援等多项问题,需要攻克更多更重要的关键技术问题,业内相关人士就提出要在极地实现“进得去、待得住、管得了。” 李志富也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国外的船海装备为何设计成这样,又如何知道在极地环境下确定船舶能够安全航行?分析其根源在于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控。李志富表示,华为事件就充分说明了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船舶行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开发极地新兴市场,需要摒弃以往船舶工业仅停留在建造阶段的老路,加大高附加值等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制。未来,一旦极地资源彻底对外敞开,我国的商船要经过北极航道,或者进入极地水域进行商业运输以及科学考察、资源开发和渔业捕捞等活动,必先发展适应我国的极地船舶装备。而且,抢占极地资源开采先机,离不开核心技术及设计能力的支撑,江苏科技大学将在这一领域坚守“船舶”特色,为我国挺进极地新兴市场尽提供相应的基础理论支撑。随着北极考察活动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极地探险之路。从基础科研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尚缺乏相应的大型冰水池,以及相配套的冰载荷和流体载荷计算分析软件。此前,BV、DNV-GL、ABS等船级社已经研发出了浮体在开敞水域中的载荷和运动数值预报软件,但是尚缺少浮体在冰区水动力性能分析功能。江苏科技大学快人一步,在取得的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率先开发出了浮体在冰区水动力载荷及运动数值预报软件。不过,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一研究成果尽早推广应用。 “产学研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抢占先机,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是第一,但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应用,就会失去先机。”李志富表示,希望政府及相关企业能携手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使研究成果早日得到应用。(2499)

  • 努力的人从不会被辜负

    ◎第六届“京口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派勒”团队努力的人从不会被辜负 “派勒”团队由技术团队和执行团队组成,创新项目为“可调螺距螺旋桨桨叶重心测量及修复平台(PL 300)”,项目具有“智能测控装置:测量补偿与自动修正技术”、“自动化重心测量与修正复合平台”“空间补偿技术”3大核心技术,均属国际首创。同时荣获全国第15届挑战杯特等奖,拥有11项专利,并与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合同(该公司为中国最大的船用螺旋桨专业化公司),与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 1、努力的人从不会被辜负执行团队的质检部经理孙高枕2016年加入团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两年的技术攻关,当年加入团队时,项目正在不断完善与调整。孙高枕告诉记者,可调螺距螺旋桨可以与船舶主机有良好的匹配性,而且操纵灵活,广泛应用于民用船只及军舰中,但是可调螺距螺旋桨重心不稳会导致船体振动等严重问题,所以各国规定,装桨前必须进行单叶静平衡(即重心测量及修正)。而桨叶的重心测量及修正以人工操作为主,精度差、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差,项目解决了这些问题,已经实现了从人工到机械作业平台的突破。 项目走到今天,已经参加了8个比赛,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也在不断地完善。孙高枕记得,大二那年加入团队,同队友一起进行系统设计,经历了太多次的失败,在进行桨叶姿态检测算法设计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次设计的姿态测量算法中,由于实际情况与理论情况的差距,导致数据计算出错,设计的算法不可用,花费大量时间设计的第一套方案宣告失败;第二次设计的算法,所采用的方法是之前从未接触到的新知识,所以又从零开始进行相关知识学习,边学边做算法设计,经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设计。重心测量算法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实际数据的处理,团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数据录入及处理,孙高枕说:“那段时间,眼睛看什么东西都是花的。”但是,团队坚持下来了。 “既然决定开始,就要努力做到最好。”孙高枕说,2017年暑假的时候,团队每个人每天很早起床,一起工作到很晚,系统设计工作结束后,大家在研发部经理张超的带领下去工厂进行模型搭建和实验测试、数据分析。夏天室内温度最高达到40摄氏度,条件很艰苦,大家没有人做“逃兵”。 努力的人从不会被辜负,PL300在技术上的突破,使平台作业的精度和速度水平国内领先,甚至远超当下的国际标准。与此同时,团队还成功申请到了调距桨桨叶重心测量方法、用于调距桨桨叶重心测量及修正的复合平台等11项专利! 2、从技术迈向市场 2018年,“派勒”团队从技术研发逐步向市场等方面拓展,项目组对从前的螺旋桨重心测量和修复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目前,国内螺旋桨制造行业在调距桨叶进行重心测量和修正等出厂必经工序中,面临桨叶测量精度低、修正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工人安全系数低等问题,虽有制造商试图研发调距桨静平衡技术,但是研发处于停滞阶段,且其生产成本非常高昂;国外调距桨静平衡技术目前只能实现半自动打磨且面临路径规划困难的技术难题,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现阶段,国内调距桨生产商中,大型生产商 61 家,中型生产商73 家,小型生产商 348 家,生产的调距桨桨叶,其重心测量及重心修正工作都是人工完成的,操作过程中需反复拆卸搬运桨叶,导致桨叶重心修正效率极低、重复定位误差明显。对比之下,项目团队研发出的产品能够实现重心测量与修正一体化,极大提高工作精度与效率,最终提高调距桨的产品质量与操作适应性。产品的市场主要需求和竞争分析执行团队总经理陈盈盈说,团队通过深入调查,决定目标市场的50%放在船舶领域,剩余50%放在汽车、航空航天以及国防军工领域。“一个创新产品一定要有广阔的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良好的销售策略和服务策略。而要走得更久,不仅仅产品质量要有保障,公司还要有长远规划,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今,团队已经与两家公司有了合作及合作意向。 3、团队就像家 “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学院,但各司其职,相处很融洽。”说起团队,陈盈盈觉得大家都很努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付出和成长” 。陈盈盈说:“只有一起真正经历过困苦与艰辛的团队,才会明白团队的凝聚力有多么重要。” 在比赛提交材料的前几天,大家都在忙碌着完善材料,大家一起熬过了几个通宵,备好咖啡、茶叶等提神物品,从天黑一直熬到天亮,对PPT以及计划书进行不断地查错修改,实在困到不行就轮流去睡一会,终于在最后期限前将所有材料做好并提交。在熬夜赶材料的过程中,虽然很累,但是大家在互相鼓励中都没有放弃。陈盈盈说:“那就是家的感觉,那就是家人的感觉。” 现在“派勒”团队将带着目继续参加“互联网+”省赛,陈盈盈说,团队将全力备赛,继续坚定地走下去,披荆斩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1882)